近期,全国教育规划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相继发布了本年度立项、公示名单。我校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计1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教育学1项、艺术学1项)、青年项目2项。此次我校立项涵盖哲学、应用经济、政治学、法学、人口学、世界历史、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中国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我校社科研究工作的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辽宁大学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课题名称
姓名
所在学院
项目类别
所在学科
1
新发展阶段东北高等教育转型突破与振兴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
刘国瑞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一般项目
教育学
2
实用艺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宋智慧
法学院
艺术学
3
“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体系建构研究
金香花
哲学院
哲学
4
新发展格局下政策性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研究
王伟
金融与贸易学院
重点项目
应用经济
5
中国地方政府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指标构建与评估机制研究
杨大瀚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
6
侵权法上使用损失制度研究
李岩
法学
7
人口老龄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金刚
人口学
8
美德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研究
袁靖
国际经济政治学院
世界历史
9
基于吕叔湘“句段”理论构想的汉语常用句式的事件语义研究
颜力涛
文学院
语言学
10
清前期(1616—1644)新闻传播史研究
刘洋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与传播学
11
政府投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新特征及多元化解研究
薄澜
新华国际商学院
管理学
12
生命历程视角下东北地区人口外流时空过程及内在机理研究
范洪敏
青年项目
13
明代文人戏曲历史书写的互文性研究
赵鹏程
中国文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国瑞研究员主持的“新发展阶段东北高等教育转型突破与振兴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
刘国瑞,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项目简介:
本课题聚焦具有完整行政建制和治理体系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级行政区,深度揭示东北高等教育由辉煌发展到处境艰难的深层次原因,系统分析新阶段东北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探究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新变化,比较分析新时代东北高等教育突破资源限制、路径依赖和环境巨变等难题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思路。突出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设计,努力在世界、国家和区域三个层面的结合上精确东北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定位,在破解东北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优化、东北亚高等教育开放合作以及东北地区城市、产业、大学关系重塑等重要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东北高等教育高水平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策略。
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项目负责人主要成果: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学术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代表作有《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等。
法学院宋智慧教授主持的《实用艺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宋智慧,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市人大代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3D打印等复制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渐趋融合,实用艺术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和市场,同时也成为违法者竞相仿冒的对象。外观抄袭已经成为家具、服装等行业潜规则,严重侵害了创新型企业的利益。实用艺术品侵权乱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
本课题从实用艺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和设计产业的创新需求出发,以利益平衡为法理基础,结合著作权法、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法各自立法目的,研究实用艺术品受知识产权各部门法保护需符合的要件,以及各自保护的优缺点,确定各部门法保护的条件和边界,合理配置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解决实用艺术品知识产权交叉保护的理论争议和司法裁判中面临的制度困境,以促进实用艺术品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法、民商法。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辑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多篇资政建议被省市主要领导批示采用,或被全国政协、省政协采用。
哲学院金香花教授主持的《“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金香花,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后,曾访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2014年入选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计划。日本哲学会理事、韩国朱子学会学术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金秋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延边大学MPA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确立道德认同基点、共同道德价值目标,形成道德共同体,增强道德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知性资源。本研究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话语“家国天下”的观念出发,对圈层共同体伦理架构与思维方式进行体系化研究,对“家国天下”的话语体系、叙事模版、思维根系进行条分缕析,系统论证“家国天下”共同体伦理的内在动力结构、要素特征,以及实施路径,建构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共同体伦理体系。从现实性上说,基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学界对“家国天下”与共同体意识的关心与日俱增,本研能够对“家国天下”观念进行体系化研究,清理共同体伦理的知识来源,建构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共同体伦理体系,这使立足于大型文明的中国伦理学切实地回答伦理理论的知识来源问题成为可能。
伦理学、宋明理学、日韩朱子学。
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与省人才项目和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10余项。出版专著1部《理心和会——李退溪的道德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和教材1部;在《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和国外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二等奖(2021),主讲课程入选辽宁省一流哲学本科课程。
金融与贸易学院王伟教授主持的《新发展格局下政策性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伟,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发展融资工作坊组委会专家成员,中山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兼职(特聘)教授,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等。
该项目是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政策性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的优化问题。阐析政策性金融与新发展格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逻辑关联和耦合机理。在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30周年之际,聚焦政策性科技金融的时空演进规律,并运用博弈论方法及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政策性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的竞合博弈行为,进而找出影响政策性科技金融正向互动的一般因素。从资金运行机制、业务经营机制、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公司治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专门立法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规范与保障体系机制,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政策性金融、科技金融。
在《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70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项目及政策性银行委托研究课题等;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等。
公共管理学院杨大瀚副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指标构建与评估机制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杨大瀚,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公共安全化学专委会委员、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库(应急管理方向)成员。
该项目面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新环境,针对地方政府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重、效果隐、指标散、评估难”等现实问题,构建更具行业特点与现实适应性的动态指标体系,提出“三项分行”的“数据-建议型”模糊评估机制,有利于适应风险治理新常态,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面对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新环境,选择危险化学品这一政府监管重点领域,解决生产安全事故的痛点与难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研究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同时打破传统以固定指标内容为主的层级指标模式,将危化品监管的内容侧重、分时变化引入指标体系,构建符合危化品行业要求的监管能力动态指标体系,体现研究的独特性与专业性;此外,融合前沿技术提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评估新理念。
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应急预案与演练。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纵向课题、10余项政府、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应急管理方向);规划设计多项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与应急演练;出版专著《中国地方政府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研究》等3部;学术论文代表作《中国政府监管失效的因素模型构建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的“监管空间”问题研究》《基于“公众观念”突变的非常规政策变迁》等。
法学院李岩教授主持的《侵权法上使用损失制度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李岩,辽宁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方向),法学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美国佐治亚大学法学院Dean Rusk Center、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建筑法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该项目主要研究侵权法上的使用损失,力图在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双重基础上找出使用损失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在解释论的路径上对使用损失赔偿的一般规则进行构建。通过对损害概念尤其是“差额假说”进行反思和重构,引入商业化理论和客观规范损害概念,解决传统损害差额说的弊端,明确使用可能性在损害概念体系中的定位,为我国抽象使用损失赔偿提供理论正当性。针对我国司法实践,借鉴比较法上关于使用可能性的赔偿经验,界定使用可能性丧失的赔偿范围要件。同时将使用损失的适用从目前司法解释规定的特定物发展到一般财产,在既有使用损失赔偿制度基础上构建更为严密的法益保护体系。
该项目面向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在我国建立“维系个人生活必要之物”概念和“受害人审慎义务”的可行性,以期明确使用损失责任成立的“合理性”标准和使用损失赔偿中的损益相抵规则,科学界定使用损失的客观财产损害性质,解决司法实务上使用损失存在的同案异判的困境。同时该项目将进一步明确使用损失适用的条件并类型化使用损失,细化统一使用损失赔偿金额计算方法,为司法实务的适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引。
民法、知识产权法。
在《法学》《光明日报》(理论版)《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4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司法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2项、最高人民法院项目2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项目1项、省社会基金等项目20余项。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三等奖(2018)、中国法学家论坛三等奖(2016)等。
公共管理学院金刚研究员主持的《人口老龄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金刚,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辽宁省社会学会理事,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我国“十四五”期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203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同时,我国生育率已较长时期低于更替水平,即使在宽松生育政策背景下,长期来看生育率依然存在持续走低风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生育率适度提高已成为落实“人口均衡发展”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双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手段。内生选择是目前我国低生育率的主要成因,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有赖于准确识别生育选择的形成机理,从而有效激励生育行为自发改变。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会引致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影响个人生育选择。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出生人口数量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引致的育龄女性人数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出生率下降,而人口老龄化对内生生育选择及生育率的影响在理论与经验上都未能受到关注。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比较直观,但老龄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被长期忽略,二者之间双向因果关系在理论上仅被单向识别,人口发展规律认知存在相对片面性。在此背景下,厘清人口老龄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科学认识人口规律、制定与完善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体系、激励个人生育选择自发调整进而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人口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
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财政研究》《当代经济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领域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部。主持相关领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6项。
国际经济政治学院袁靖讲师主持的《美德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研究》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袁靖,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美德不仅是古典共和主义的基础与核心,也是现代早期哲学家在书斋中潜心钻研的思想理念,不仅是当代学者关注和讨论的主题,亦是美国建国一代争论的政治话语。建国一代的美德理念,直接影响着美利坚共和国的构建。了解美国早期的美德理念,对于把握美国的建立以及后来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拟从历史学角度探讨美德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的关系。
美国历史。
曾在《史学月刊》《史学集刊》等国内权威史学刊物上发表文章,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文学院颜力涛副教授主持的《基于吕叔湘“句段”理论构想的汉语常用句式的事件语义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颜力涛,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辽宁省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
吕叔湘早期所提汉语句段理论构想超越了汉语单句、紧缩句和复句的句法限制,汉语的“句段”既是研究汉语各种语义关系的前提,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法。本项目就是以汉语的“句段”为分析入口,对汉语常用句式做理论与个案上的事件语义研究,主要关注:汉语事件类与句法层级、事件组构关系类型、事件自足体系、汉语常用句式的再范畴化等一系列与汉语句法单位、事件种类、结构关系、自足体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进一步解决汉语常用句式的事件语义分类问题。本项目前期被字句事件的个案研究中所提的“计量类事件”与“致使类事件”是汉语“自足性”和“语义关系组构事件”的语法手段,证实了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另外,本项目也对困扰语法学界的一系列与句式功能扩展相关的疑难、争议现象,及句型与句类事件归属推演,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解释与思路,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该项目的深入研究,将会极大地有利于汉语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海外汉语课堂教学语法点的细化分级设计。
汉语语法、语言的理解与认知。
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汉语学习》《学术交流》《社会科学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结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在研和结题省哲社办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获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省社科联三等奖1项、青年佳作奖1项,成果被《BIBLIOGRAPHY ON BA AND BEI》(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Vol.7.2,49-79,2009)《中国社会科学报》《黑龙江日报》和人大复印资料索引或评论。
刘洋,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该项目以清前期(1616至1644年)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谕旨、奏疏、檄文、文书、告示等一切具有新闻特征的文本生产与传播活动,以及相关制度、机构、职位、人员的设立、发展与调整,将之整体置于后金统治辽东地区与明末中国政治社会的双重背景下,立足后金政权之视角,兼顾明王朝在辽东地区的被动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新闻史与媒介文化。
先后发表《李提摩太与广学会之起死回生》《晚清政治运动中的广学会——一个传播帝国的落寞》等多篇论文,译著《清末广学会英文年报译编》,以及专著《清末广学会对华文化传播研究》。
新华国际商学院薄澜副教授主持的《政府投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新特征及多元化解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薄澜,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商法学院访问学者,辽宁省会计学会会员。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优秀党员,辽宁大学杰出青年人物,辽宁大学本科优秀主讲教师。
该项目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研究新时期政府投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的新特征,深入分析政府投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的多元影响路径、多元化解模式与效果,以及多方协作的多元化解机制。该项目能够丰富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研究内容,为科学管控政府投资平台企业债务风险提供理论支撑,为解决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企业债务融资与债务违约。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ublic Money & Management,Applied Economics Letter,Transformation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等SSCI、SCI检索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篇;在《财政研究》《当代财经》等学术期刊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主编英文专业课教材《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Reporting》。获得辽宁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年度优秀课题一等奖,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范洪敏,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主任,荣获沈阳市高级人才、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辽宁大学首批教师培训授课专家等荣誉称号,担任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经济问题》《Applied Economics》《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等CSSCI、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等。
该项目在宏观层面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空间特征及演化基础上,基于“生命轨迹动态过程、相互关联的生命、生命历程转折点、宏观制度环境嵌入”四个核心要素构成生命历程理论分析框架,统计描述微观个人和家庭“两个层次”多阶段流动时空特征,详细刻画流出人口“整个生命历程”流动轨迹,实证检验个人重要生命事件对流动时空过程的直接效应和时间累积效应以及地区宏观制度环境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等“三个效应”,最终提出“精准化、差异化”应对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策略。
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经济地理》等CSSCI来源期刊论文14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第八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1项、2018-2020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等。
文学院赵鹏程讲师主持的《明代文人戏曲历史书写的互文性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赵鹏程,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202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与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在《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大学研究生优质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等教学科研项目。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戏曲鉴赏》《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本项目以明代文人戏曲与有关文本的历史书写互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互文解读为主要研究策略,旨在进一步构建明代文人戏曲的“文本网络”,考察其中的戏曲史、文学史、思想史价值。本项目尝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历史书写”与“历史剧”“历史心灵化”的关系,努力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在具体研究中,本项目注重以历史书写为切入,考察明代文人戏曲文体之间、戏曲文本与序跋之间、戏曲与诗文之间等的多样互文性关联。不仅注重以“历史书写”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深入考察明代文人传奇、文人杂剧等文人戏曲,也注重将传奇、杂剧等戏曲文本内部的互文性解读进一步拓展,勾连起文人传奇、杂剧等文人戏曲文本与有关序跋、诗文等的“文本网络”,进而以“历史书写”为切入,以互文性解读为策略,深入挖掘明代文人戏曲的多样价值。
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戏曲。
在《光明日报》《文化遗产》《辽宁大学学报》《全清小说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辽宁省美学与文学艺术研究成果一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从“文献”深入“文化”》《上海图书馆藏稀见<金丸记>钞本考述》《论<新搜神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搜神”传统》等。
上一条:我校获批17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和青年项目 下一条:我校7个智库被认定为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