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相继发布了2023年度立项名单。我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和青年项目共计1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0项(含教育学1项)、青年项目5项。立项项目涵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人口学、统计学、教育学13个学科。立项分布在9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文学院3项、历史学部4项、经济学院3项、法学院2项、商学院1项、新闻与传播学院1项、公共管理学院1项、数学与统计学院1项、高等教育研究所1项。
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我校社科研究工作的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院将继续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夯实团队人才建设,不断提升学术组织力和创新力,力争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实现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为2024年度国社科等项目立项取得佳绩,为有效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懈努力奋斗!
获批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统筹策略
负责人简介:王少媛,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兼负责人。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荣获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等称号。
项目类型:国家一般
项目简介:本课题在系统梳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现有成果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所聚焦的核心问题以及尚存的研究薄弱点,进一步辨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目标体系,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空间维度上不均衡问题,从区域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出发,突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及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等指标,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区域差异综合测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以求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等,探讨缩小区域差距的政府统筹机制、资源配置优化策略,进而为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空间结构布局,建设形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供实践依据和政策参考。
负责人研究方向:区域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
负责人主要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18项。主编学术专著6部、参编9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奖励16项,参与完成教育政策文件起草以及咨询服务工作近百项,发表咨政建议20余篇,多篇获得省领导批示。
项目名称:我国凭单制公共服务供给法治化研究
负责人简介:闫海,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东北振兴法治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辽宁大学国家治理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财政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省委省政府法律顾问、辽宁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财经智库专家、辽宁省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等。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项目简介:凭单制是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制度创新,在国内外公共服务体系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凭单式公共服务法治化正是我国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亟待展开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理论研究,以推进其逻辑定位、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的法治化构建。本项目以法律工具的建构、选择及其应用为进路,以凭单制公共服务供给法治化为研究对象,立足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宏观背景,通过对教育券、养老券、就业服务券、公共卫生券、科技创新券等凭单制国内外实践及其相关规范的理论抽象,明确凭单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等法治定位,进而从国家担保责任、公平给付、风险防范三个维度推进凭单制公共服务供给法治化。
负责人研究方向:财税法学、公共规制与法律
负责人主要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省社科基金等50多项课题,在《法学家》《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2部。荣获省哲学社科成果奖、省自然科学成果奖、省社科联、中国法学会、法学单科研究会、地方法学会等各项学术奖励70多项。
项目名称:长白山地区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负责人简介:徐廷,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获批项目选题是立足考古资料,依据课题指南中“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而拟定。主要选择2014-2022年长白山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的600余处含打制石器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系统整理,兼顾周邻地区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汇总,以出土石制品为对比材料,系统梳理长白山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点,科学阐释“长白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文化内涵。该项目的研究,将持续深化长白山地区古人类空间、资源利用与生存适应策略研究,进一步明确长白山在东北亚地区旧石器与古人类文化迁徙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深度挖掘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背景方面的智力支撑。
负责人研究方向:旧石器时代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田野考古
负责人主要成果:曾先后多次主持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3项,负责编制完成《考古中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调查与研究》项目方案,已在《考古》《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项目名称:健康风险冲击下医疗保险对农户消费平滑的影响机理与制度优化
负责人简介:聂荣,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本研究以“生存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针对中国农村家庭面临健康风险冲击情景下,如何借助医疗保险来稳定其消费波动,进而实现消费平滑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因为农户平滑消费具有差异化的动态成因及复杂的影响机理,结合我国农村家庭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特征,将风险来源、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深度与广度等多重动态因素,纳入一个分析系统进行诠释与量化。最终设计出适合我国阶段性及地域性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的医疗保险组合策略与创新模式,并在对福利绩效进行评价及优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村家庭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提供具有可操作性且现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负责人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保障、农村贫困问题、农业保险及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等。
负责人主要成果:曾先后多次主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各类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项目名称:高维张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应用研究
负责人简介:祝志川,辽宁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现任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资源与环境统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经济与金融统计分会副秘书长,辽宁省统计学会理事,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数据维数高、数据量大和数据特征阶数高的经济金融大数据问题,将构造高维张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并提出张量参数的估计方法,研究提出方法的相合性、估计量最优收敛速度等,发展高维大面板数据张量表示建模的统计原理,并通过Monte Carlo数值模拟验证估计方法、变量选择方法及算法的可行性;其次,构造张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检验统计量,并利用正则化技术研究模型的变量选择问题,构造未知张量参数的惩罚估计方法;最后,将所研究方法应用于我国经济金融问题的实证分析,尤其是利用张量可保持变量内部结构的优势对未来金融风险进行更加准确预测,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为市场风险度量与管理等提供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参考性建议。该研究可丰富和拓展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理论方法和应用范围,促进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负责人研究方向:高维数据分析、经济统计与计量建模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Environ. Sci. Pollut. R.》、《J.Ind. Manag. Optim.》、《Optimization》、《科学学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等SSCI、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获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项目名称:轻罪化背景下程序出罪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徐阳,女,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毕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法律逻辑学、证据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018年荣获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称号;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政府奖)一等奖、二等奖;荣获2011年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治青年论坛一等奖、2015年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学家论坛三等奖;2014年获得辽宁省杰出法学成果奖。
项目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轻罪化背景下程序出罪机制研究”课题直面实现司法公正和刑事领域轻罪化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核心机制。课题研究对象为:国内外纯粹的程序性出罪,或曰“程序性实体出罪”刑事一体化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制度与实践。课题研究旨在反思程序出罪机制的功能与裁量结构,有效回应“严而不厉”轻罪治理需求,消除犯罪圈扩张之弊端。课题研究致力于为“轻轻”刑事政策在出罪方向上均衡化推进,畅通政策与规范之间的理论通道,夯实实体正义根基;明晰程序性实体出罪裁量结构,以其为分析工具,形成有示范意义的出罪裁量标准;合理调整程序性实体出罪权配置,形成激活司法能动性程序导向。
负责人研究方向:刑事诉讼
负责人主要成果:独立出版《交涉正义的价值与实践》等三部学术专著,合作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在《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等多项。
项目名称: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王珍珍,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员,教育部等平台硕博士论文评审专家,沈阳市拔尖人才。主讲《微观经济学》等本科专业核心课程3门,《社会保障水平理论与应用》等研究生课程4门。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项目10余项,发表CSSCI核心论文9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指导学生参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项。
项目简介:该项目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时代背景,充分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人力资本积累侵蚀、错配、极化等现实困境,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本积累指标构建和测度,分析两者的时空演变规律与集聚趋势;通过基尼系数分解与核密度估计,刻画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痛点与公平性缺失的城镇化动因。基于城镇化经济社会效应和人力资本相关理论,进行城镇化影响人口迁移流动选择的理论推论,确定新型城镇化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中介要素。划分新型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涓滴、替代、非均衡四种影响路径,全面识别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机制。基于扩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影响路径下新型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效应,并从收入增长等客观水平和获得感等主观认知评估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果。最后提出精准化、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可行路径。
负责人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积累、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互动机制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学家》、《人口与发展》、《经济经纬》、《城市问题》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独立出版专著《产业集聚的国民收入增长效应研究》。
项目名称:隋唐时期经学传承与流派研究
负责人简介:陈秀宏,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系主任,历史学博士。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学派分野”为视角,以“学术流派”为主体,通过对隋唐时期经学传承、发展脉络与特点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旨在形成由点线到面体的全面、立体、网络式的学派研究和学术谱系。借以推动隋唐经学研究从以“人”为中心到以“学派”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加深对隋唐乃至整个历史时期经学历时性与共时性变化的“通识”性认知与理解。同时也可为当代经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历史性的借鉴与反思,进而实现传统经学的现代价值转换。
负责人研究方向:中国中古史、中国学术史
负责人主要成果:本项目负责人曾在《文史》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宋科举制度研究》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参与其他各类项目多项。
项目名称:《弗洛多德年代记》汉译与研究
负责人简介:王晨旭,讲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历史学部国际交流中心负责人、世界史学科秘书。201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扬州大学。2019年调入辽宁大学并获批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省人才聚集奖励。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面上基金项目1项、辽宁大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讲课程获评辽宁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
项目简介:《弗洛多德年代记》(919-966年,凡48载),是为10世纪上半叶西法兰克王国唯一存世的年代记。此书详尽记载了加洛林王朝末期西法兰克王国政权体制逐步析分的复杂过程和法兰克社会动荡紊乱的变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西欧封建社会整体演进的基本样貌和态势。无论在推进关于西欧中世纪早期历史的整体认知方面,还是就考究西方中世纪历史编纂学延续发展而论,国际学界素来将其视为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历史文献。有鉴于此,本题引文献汉译之研究,并从其基本状貌、作者考略、修史观点、传世抄本构造与传抄源流、中古拉丁语义及文本叙事对比分析、文献价值与影响等予以探究。总体而言,史学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书写样态既反映、体现了社会整体发展状态,同时又以自身特殊的方式、功能影响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和面貌。
负责人研究方向:欧洲中世纪史、西方历史文献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目前已围绕该项目发表CSSCI论文2篇。
项目名称:“西游”故事多民族地域演化研究
负责人简介:赵毓龙,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秘书长。
项目简介:本项目回归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基本语境,摆脱汉族文学史本位观与百回本小说中心论的束缚,重新描述“西游”故事演化的历史真实。本项目尽可能全面搜集并系统整理与“西游”故事多民族地域演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力求还原故事演化的历史空间,勾勒出故事演化传播的地理版图,进一步完善《西游记》生成、衍变、传播的“时间—空间”线索;在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视域下,总结故事在多民族地域演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在系统比较中发现并分析各民族地域之故事系统的个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演化与特定民族地域知识系统和艺术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本项目考察分析“西游”故事多民族地域叙述与中原文化、域外文化交流会通的动态机制,在“中华文学史观”的格局内重新发现《西游记》的价值与意义。
负责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俗文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著有《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简史》《明清小说伦理叙事研究》,参与校理《西游戏曲集》《西游说唱集》,于《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献》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一、二、三等奖。
项目名称:清代新闻出版史料整理与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岩,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沈阳市高级人才,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出版学科教材建设工作组专家,国际出版业蓝皮书项目组专家,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辽宁大学优秀本科主讲教师。
项目简介:近年来,新闻史学界高度重视从史料本身来探寻发轫于中国自身的新闻传播活动,本项目全面收集整理清代新闻的出版制度、出版机构、出版流程、出版技术、出版市场与出版流通体系的相关史料,并综合分析不同政治格局、文化状态下新闻出版史料生成、演化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动因。以此为路径,深度参与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的建构。该项目从中西学术传统中获取理论资源阐释史料的源从与价值,建构史料的基本诠释框架。以历史发展阶段为纵轴,以新闻出版要素为横轴,做到时有顺序、事有本末、纵有始终、横有关联。项目以对清代新闻出版史料完整知识谱系的勾绘,透视史料生成的文本语境与社会语境,并基于史料线索系统性呈现清代新闻出版活动的媒介学意义,实现史料时间之维、社会之维和媒介之维的贯通。
负责人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国际传播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电视》、《中国出版》、《学术月刊》、《新媒体与社会》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成果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务院新闻办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十余项,连续四届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东北城市群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与城市群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李铭洋,辽宁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科研主任、辽宁大学现代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大学杰出青年人物,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沈阳市领军人才和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应急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等。
项目简介:该项目在对东北城市群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计划从城市群灾害韧性评估、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多方协同应急救援机制建设、灾后恢复系统建设三个层面探究东北城市群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方案,进而提出东北城市群韧性提升路径。该项目通过探究东北城市群在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过程中从灾害研判与响应到救援任务分配与应急力量聚合的高效协同救援实现机制,为优化东北地区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情境下的城市群运转流程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将对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协同建设做出深层次的理论贡献。通过深入剖析东北城市群韧性提升路径,将为东北城市群构建安全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持,也将为我国城市群区域安全协同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负责人研究方向:应急管理、评价与决策理论与方法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Applied Soft Computing》、《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Soft Compu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运筹与管理》、《控制与决策》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项目名称:我国经济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增长效应与提升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贾占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沈阳市拔尖人才。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研究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界定经济结构,以要素高级化为逻辑起点,赋予经济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内涵,构建经济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从时空分异视角剖析我国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分位数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不同发展阶段下,结构转型影响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时空异质效应,包括关联效应、配置效应和溢出效应;运用反事实分析法验证各结构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健性;考察经济结构现代化转型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从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和统一大市场三方面寻求结构现代化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为我国经济结构现代化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参考借鉴。
负责人研究方向: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与应用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经济地理》、《地理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青年项目等。
项目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问题研究(1899-1925)
负责人简介:李金花,现为文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讲《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项目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问题研究(1899-1925)》主要认为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知识分子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时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讨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以期回答新的文艺实践。21世纪以来,学者讨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本课题讨论的1899-1925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问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历史进程研究,关注批评家在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国外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事实经验时,为解决中国文学问题,基于现实和传统所建设的批评理论、展开的批评实践、尝试的文学创作。本课题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百年经验总结,明晰了当下主导文学批评与1899-1925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和逻辑关联,夯实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
负责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负责人主要成果:《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性”》《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胡秋原与左翼论争再思考》等。
项目名称:流动视阈下的东北作家群研究
负责人简介:冯芽,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辽宁省美学学会会员。主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左翼文学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项目简介:本课题通过流动视阈对东北作家群进行考察。“流动”既是东北作家群的形成原因、书写内容和群体特质,也构成了重审东北作家群及抗战文学的一种视角、思路和方法。用“流动”代替“流亡”论述,激活“流动”的现代性意涵,绘制东北作家群战时流动与文学创作地图,并将东北作家群的抗战流动放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作家跨域流动的整体脉络中,凸显其典范性与独特性,重构东北文学的历史谱系。同时,流动视阈还意味着要重返东北作家群产生的历史现场,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语境中,分梳东北作家在流动过程中与左翼文学、抗战文艺、延安文艺等多个文学场域的互动关系,重新锚定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史价值,厘清“十四年抗战文学”的内在理路,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负责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抗战文学、东北文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新文学史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论文被《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项目名称:面向健康管理的自我信息披露行为追踪研究
负责人简介:单思远,辽宁大学历史学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情报学博士,中共党员。致力于围绕用户信息行为、知识服务等方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与探索。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5项,入选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
项目简介:本研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为推动“大健康”理念的积极落地所提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自我信息披露是实现健康管理的一类必要信息行为,以系统性、整体性、纵贯性的研究视角,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方法与设计,对面向健康管理的自我信息披露行为过程和行为机理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洞察健康管理情境下的自我信息披露行为规律,深化对行为本身的学理阐释,为揭示自我信息披露行为在健康促进上的指导意义,优化在线健康服务面向人类健康管理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效能提供决策依据。
负责人研究方向:用户信息行为、知识服务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一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一项、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一项。
项目名称:数字赋能视角下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振兴的路径与政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沈秋彤,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项目简介:本项目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于实践的新尝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已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仍需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直接或间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既是激活乡村传统资源要素的途径,也是创造新型内需市场的重要手段。数字赋能视角下产业融合促进县域经济振兴也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项目主要分析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振兴主体、环境、产业、土地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县域经济振兴进程中数字赋能产业融合的关键作用,结合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挖掘数字赋能产业融合促进县域经济振兴的作用机理。
负责人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农业农村经济、制度经济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部,撰写的资政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省级课题3项。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和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
上一条:我校获批10项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下一条:我校获批13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