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辽海讲坛 >> 正文

李彬:日韩IP形象与动漫产业

发布日期:2018-07-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8712日下午,2018年度辽海讲坛第三场讲座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机关楼109学术报告厅热烈举行.本场学术讲座主讲人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辽宁大学日韩创意创业研究中心(LJK)李彬老师,主题是《日韩IP形象与动漫产业》。来自沈阳金镜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洋总经理携团队、沈阳理工大学徐飞副教授带硕士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金逍宵老师带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及辽宁大学经济专业、新闻专业、广播影视专业的学子们济济一堂。

动漫产业是一种时尚的新兴产业,李彬老师从动漫产业、IP形象、日本动漫产业、韩国动漫产业以及启示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首先,李彬老师以学术专业的角度介绍了动漫产业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了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动漫作品创造性和创新性。她指出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在于动漫创意、动漫技术、播出平台、资金支持、市场推广、政府支持,并专门对创意进行了解读,她指出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创——创新、创作、创造……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意识、观念、智慧、思维……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大脑是打开意识的金钥匙。创意是一种突破,产品、营销、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主张的突破。创意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灵感等多种认知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李彬老师以宫崎骏的经典作品《千与千寻》为分析案例,分析了动漫作品创意背后的文化蕴涵,指出创意并非空穴来风和随心所欲。

其次,在解读动漫产业根基立足于创意之后,李彬老师谈了对IP的理解,IP是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IP=知识产权=著作权=版权=文学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IP来源于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内容产品。前漫威主画师、青龙娱乐创始人沃尔特·麦克丹尼尔指出,真正的IP是永久存活的。中国目前的IP不能叫IP,只能叫品牌。品牌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会死亡,但是IP不会。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巨大力气去设定背后的整个世界观、宇宙观?因为里面的哲学和价值观才是能永远活下去的,而不会因为时代变化和大家兴趣爱好的变化,呈现形式的变化就会死掉。动漫产业的IP综合视听元素包括角色设计、环境设计、道具设计和声音设计。本次论坛之选择IP形象切入研究,是因为她认为IP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戏剧、文学和衍生品的头部。有必要追根溯源研究日本韩国动漫产业发达的根源之一——IP形象。

对于日本动漫IP形象特点,讲座从日本动漫IP与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进行剖析,将日本动漫IP形象概括为菊:日本动漫的“圣”情节,刀:日本动漫的“武”精神——勇、义、忠,樱:日本动漫的死亡观与集体观念,李彬老师认为日本IP形象可以概括为IP题材广泛、IP具有生命力、IP形象简单胜在内容。仅论IP题材广泛就有机器人动画、体育竞技类动画、家庭生活类动画、言情类动画、魔法类动画、其他类动画等近50多个种类。

因日本动漫IP形象积累比较好,市场运作经验成熟,日本动漫产值近七年处于上扬状态,其中,中国、韩国、台湾是日本动漫的主要销售对象。讲座敏锐地指出了日本动漫产业承载了很多文化,让我们以理智的角度欣赏日本动漫,并且指出了日本拥有的创新力目前要强于中国。韩国的动漫形象与日本有着明显不同,色彩更偏于温馨、可爱、幽默。波露露、KAKAO、流氓兔,倒霉熊,萌鸡小队、爆笑虫子均是韩国动漫产业的典型IP形象,有的已经对中国市场授权,有的十分受中国欢迎。

在谈到启示时,李彬老师特别指出,我们要以日本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日本动漫IP特点,学习日本动漫产业积累IP和加强本民族文化底蕴的经验,只有这样国漫才能更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针对我国国内的动漫产业发展情况,李彬老师指出,当前我国动漫产业主要面对的是IP如何变现,怎样弥补我国动漫产业缺乏故事性与创意性的问题。特别以熟知的我国优秀国产动漫IP形象和动漫衍生品为例进行了解读,增加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座聆听的沈阳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金逍宵老师对于李彬老师的分享给予了欣赏与赞同,同时认为我国缺乏的是意识形态中的工匠精神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动漫人才。

讲座结束之后,李彬老师与同学们亲切合影、互动交流。鸟随凤鸾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听了李彬老师的讲座,同学们感到收获良多,干货满满,引发了对动漫产业现状的深入思考。

(辽宁大学日韩创意创业研究中心供稿)

 

 

 

 

上一条:李彬:文化创意产业最新发展趋势 下一条:李彬副研究员做客辽海讲坛解读“开放式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