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辽宁大学2025国家社科基金辅导沙龙在校部办公楼401学术报告厅举办。沙龙特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黄祖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天军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姜长云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教授以及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文晓巍教授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辅导。
刘天军教授以评审专家的角度从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四个“非”和研究共性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讲座。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强调问题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当前有十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化党的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意识、解决低水平重复问题、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等。在评审时,注重选题的重要性、研究背景的依据、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设想。他详细讲解了获批如何做到四个“非”,即非做不可,非你莫属,非凡之举和非常期待。选题应基于重大问题,要让项目显得“非做不可”,同时,展示个人的研究基础和能力,包括增量、变量和分量。研究内容和未来设想应体现高度、宽度和深度。他强调创新性是国家社科基金的另一个关键点,包括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最后,他讲到研究的共性问题,即注意研究规范性、决策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意义。
姜长云研究员以“应用经济学研究、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为题,从研究与专业、论文写作与成果发表、申请书或投标书让人眼前一亮三个方面展开分享。姜长云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视野与敏锐度、跨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中文写作五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开展研究。他指出论文写作首先要聚焦真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其次要认识社会责任,最后要区分常规性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这两类问题。他特别指出要注意选择有效管用的方法,谨防数据陷阱、数据自大。针对申请书写作,他从用评委和对手的眼光审视申请书、文献鉴别能力、科学问题凝练能力、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等方面提出注意事项和解决常见问题的方法。最后,他指出人才要靠工程、工作磨炼出来的,研究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贯通,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
汪三贵教授从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基础问题三方面展开讲座。针对选题,他强调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选题目,题目要兼顾创新性与具体性,关注交叉研究,研究内容要反复推敲,具有强逻辑性。选题时,他指出要参考政策方向和指南,了解相关政策和重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术研究。他强调,研究方案应清晰地围绕研究主题展开,研究问题要真实存在,了解政策和研究进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研究基础不仅限于国家社科基金或国家自然基金,也可以是省级或校级项目。他指出评审时,重点是选题和研究方案的逻辑性,要确保申请书内容清晰,逻辑性强。
文晓巍教授以“从立项看国家基金申请”为题,从立项院校、立项领域、立项数量、立项学科等层面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解读,分析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他以农业领域为例,指出农业方面的研究在社科领域立项数量较少,竞争比较激烈,而在自科领域排名较高,有相应的学科优势。其次,他指出研究要做“七有申人”:有信心、有创新、有故事、有理论、有帮手、有收获、有规划,要执行“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精品战略。最后,他特别强调研究内容和方案要基于理论框架说话,应从理论上呈现“研究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黄祖辉教授以评审角度从研究项目设计的基本要点、选题与题目设计、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重点难点和学术思想、观点、方法的创新、项目申报学科与项目类型的选择和重大项目申请中的解题与框架设计(案例)六个方面进行分享。黄祖辉指出项目设计是重要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做研究关键要清晰回答为什么要选、别人做的如何、如何实现研究目的、完成研究的可能性、如何体现项目设计的亮点以及如何写摘要等问题。他强调选题与题目设计的重要性,要体现科学性和重要性的兼容,同时要以小见大,以地方性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方面,他认为是衡量申请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要详实、全面、充分、归类,并提出作者的独特视角或选题的价值。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真实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黄祖辉讲解了重点难点的区别以及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创新的写法,通过“热门题目冷门化”解答了申报学科的选择问题。最后,选取了六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题目,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关键问题、逻辑揭示等深度解析,来指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解题与框架设计。
在互动交流阶段,黄祖辉、刘天军、姜长云、汪三贵和文晓巍五位教授对参会老师提出的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方向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并对选题题目进行把关解析,为我校教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提供了有益启发。
辽宁大学拟申报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代表、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等100余人参加讲座。
主讲嘉宾简介
黄祖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专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一级)、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产业组织与制度安排;城乡关系与发展。
刘天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校新型智库西部发展研究院负责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领军人才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在《Agricultural Economics》《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姜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业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独著或主笔《农业强国》《服务业大趋势》《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专著13部。公开发表论文约600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分别是“产业链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近60项。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最高奖)和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课题成果奖一、二、三等奖近20项。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发展机构咨询专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四届和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国务院扶贫办首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文晓巍,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丁颖领军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等。兼任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智库专家。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4年12月13日
上一条:辽宁大学2024科研平台建设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陈烽主讲“高水平科研成果提质计划”系列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