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风采

社科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风采 >> 正文

我校获批16项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发布日期:2024-10-25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立项名单,我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6项。立项项目涵盖考古学、图书馆 ·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管理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中国文学、法学、区域国别学和国际问题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经济学11个学科。立项项目分布在10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历史学部4项、亚澳商学院2项、公共管理学院2项、数学与统计学院2项、文学院1项、法学院1项、国际经济政治学院1项、新华国际商学院1项、新闻与传播学院1项、日本研究所1项。

获批立项数在辽宁省省属高校中位居首位,在辽宁高校中排序第2。获批立项率为15.84%,较上年增长了1.4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项目立项率为17.65%,较上年增长了3.59个百分点,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相较于国内其他同等院校,其差距依然较大,须客观分析领域短板,积极应对挑战,充盈勇于赶超同等院校的决心与信心。

国家社科基金对引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人文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学科建设等方面体现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我院将持续探索创新实践路径,贯彻落实有关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服务,体现多学科融合研究,有效激发学术活力,力争呈现优质科研环境,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积极展示我校人文社科深厚学术底蕴与创新能力优势,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而持续努力奋斗!

800bfad709bd503ad1ebaa869bc8c00

社会科学研究院向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我校社科研究工作的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获批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地缘政治风险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杨攻研

项目负责人简介:杨攻研,现任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理事、日本法政大学比较经济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入选“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青年英才。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统计研究》《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荣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多次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项目简介:由于大国竞争、乌克兰危机及巴以冲突的扩散效应,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出现危机态势,并强烈冲击着当前国际分工体系。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在此背景下,如何全面客观评估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水平和地缘政治风险态势?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可能造成何种影响?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预警与保障体系?本课题在交叉学科视角下构建地缘政治风险与企业供应链安全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指标体系,形成多维地缘政治风险数据库,科学评估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总体安全形势和挑战,推动现阶段国家安全学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向理论-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转变。最终提出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有助于我国形成多层次经济安全支撑系统,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负责人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研究了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政治复合联动的一般规律,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范式从跨学科视角下,基于中国故事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等传统理论进行反思。相关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国际经济评论》《经济研究》《统计研究》《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The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

项目名称:汉魏六朝时期的文集编撰与集部形成研究

陈丽平

项目负责人简介:陈丽平,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中古时期文学、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选〉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文学文献学》《中古文学文献细读》《学术流派与研究方法》等。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该课题旨在全面考察汉魏六朝时期文集编撰的发生、发展,梳理并分析“集部”形成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历史进程,兼论集部文献的传播与文学史意义。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指目录学通常所指的汉魏六朝时期的“楚辞”“别集”“总集”。课题另一研究对象是促成文集编撰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如国家主管藏书及整理部门的设立、官员任命,与文集相关书籍整理的事实考察,皇家、王室组织的各种文人集会及其相关文集编撰。对“集部”的形成与推进研究中,重点观察文集著录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的体例等问题。该研究可弥补集部研究中对其形成连续性认识的不足。从国家书籍文献整理的传统考察其对文集编撰的影响,增加了对集部形成的考量因素,更容易把握住集部形成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负责人研究方向:中国中古时期文学与文献。

负责人主要成果:专著有《刘向〈列女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刘向刘歆学术活动与两汉之际文学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代表性论文有《〈穆天子传〉研究》《〈列女颂〉创作的文体背景及其价值》和《萧统〈文选〉汉诗选录的经典化问题》等。

 

    项目名称:清代盛京地区边疆治理档案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

 

邱志鹏

项目负责人简介:邱志鹏,历史学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清代盛京地区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边防建设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盛京地区边疆治理,也是清朝边疆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盛京地区边疆治理档案文献,内容涉及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生态和海疆治理各个领域,蕴含着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治边思想。在记录国家边疆治理历史、完整构建边疆记忆、服务当下边疆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从党和国家边疆治理的政治高度对清代盛京地区边疆治理档案文献进行整理与发掘,为当代边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也就成为了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负责人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民族档案研究

负责人主要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等10余项。在《档案学通讯》《人大复印报刊(档案学)》《民族学刊》《档案管理》《北京档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治理碑刻文献编纂研究》。

项目名称:公共图书馆可开放数据识别与开放研究

王贵海

项目负责人简介:王贵海,历史学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博士,图书馆学和中国哲学专业双硕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信息资源与档案大数据分会专家,辽宁省图书馆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本课题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的可开放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图书馆数据开放的内涵,构建公共图书馆数据开放分级分类体系,厘清公共图书馆中可开放数据的边界。在全面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数据开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因素,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规律,分析公共图书馆数据开放的机理。在国内外典型数据开放模式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典型数据开放模式的适切性,并对典型数据开放模式进行借鉴与整合,构建出符合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据开放模式,重点在于构成要素,框架设计及整体架构的分析。结合力场分析理论,制定符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现状的数据开放实施策略。旨在为公共图书馆智慧生态的构建提供支持,推进图书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公共图书馆的决策与治理水平提升。

研究方向:数据开放、信息计量、阅读推广、阅读疗法

负责人主要成果:累计在图书情报领域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SSCI或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主持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等省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其他省级课题多项,参与专著与教材编写6部,多次在中国图书馆年会等全国性会议征文和案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项目名称:国际税收体系变革下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研究

张晓静

项目负责人:张晓静,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辽宁大学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法学科负责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辽宁省金融法学会理事、中国WTO法学研究会成员,沈阳市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政府司法局法律专家,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顾问,沈阳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锦州市仲裁委仲裁员,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武装部法律顾问。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国际税改风起云涌,各国税收政策的调整必然与其在国际投资协定下承担的义务相冲突,近些年已经产生多起涉税投资仲裁案件。2023年11月以来,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先后发布多份文件,呼吁强化税收措施与国际投资协定的兼容性。那么,国际投资协定中税收措施的真义为何?其适用模式如何选择?税收措施如何影响非歧视待遇、征收、公平公正待遇以及争端解决等具体规则?中国未来如何在投资协定中处理税收措施?凡此种种的问题亟须从法律层面予以回答。有鉴于此,本课题将结合国际投资法与国际税法双重视角,深入研究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税收措施,力求推动国际投资法与国际税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互动、兼容和趋同;立足于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推动涉外法治的现实需求,探究在涉税投资措施问题上的中国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负责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法学家》《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国际经济法学刊》《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厦门大学学报》和CONTEMPORARY ASIA ARBITRATION JOURNAL等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若干篇,专著2部。向相关政府工作部门提交多份专家意见,并获得领导批示或采纳。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博士后面上资助、台湾陆委会中华发展基金会、辽宁省社科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外事办、辽宁省法制办等部门的课题研究工作。

项目名称:“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何地,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讲师,沈阳市行为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入选首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沈阳市社会科学人才,辽宁省“多链”融合服务专家,沈阳市数字经济企业协会专家。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大任务。“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牛鼻子”,承担着引领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的使命责任。本项目深入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攻关的战略部署,聚焦“链主”企业这一关键创新主体,以破解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难点为导向,结合融通创新、技术生命周期、知识管理、生态“架构者”等相关理论,构建“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理论框架,探索“链主”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深度融合路径及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机制,以及“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制度环境所发挥的作用。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深化中国特色创新理论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负责人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产业链运行、数字经济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光明日报》《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独立专著1部、参编2部,在光明网、中宏网等中央级网站发表10余篇文章,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数字经济政策文件起草等咨询服务10余项,多篇资政报告得到国家级智库采纳和省部级领导批示。

项目名称: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高英,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特聘专家、金蝶苍穹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创业导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C类)。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2024年的全国两会,创新地提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宣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核,要求将“突破性技术、创新性生产要素配置、产业深度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劳动力需求如何优化组合的问题。据此,本项目探究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探寻新技术应用与劳动力需求的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新技术使用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及影响就业的双重特点出发,创新性地构建一个“时间-空间”二维跨时空动态效应模型,以此为分析框架,探析不同情境(时间)、不同应用场景(空间)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揭示和阐述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实现新技术应用下,对劳动力需求管理的基础性创新。

负责人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心理与行为

负责人主要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流动视角下东北地区知识型员工吸引与保留问题研究》(2018-2023,良好),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知识型员工职场抱怨的成因、影响及其管理策略研究》(2013-2017,免鉴定),以及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等省级课题4项;在SSCI/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级奖励6项。

项目名称:外部人力资本贬值对家庭生育选择的影响研究

录课

项目负责人简介:陈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社会学会理事,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万人层次,沈阳市领军人才。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以技术进步、同质劳动力供给变动等为诱因的外部人力资本贬值,以外部人力资本贬值冲击为逻辑主线,研究其对家庭生育选择的影响路径、机理及对策。研究对象从“女性生育决策”扩展到“家庭生育选择”,构建外部人力资本贬值冲击下的“隔代反哺-代际养老”“外部约束-内部匹配”“父代质量-子代数量”“子代数量-子代质量”等四个替代路径,剖析家庭生育选择变化的人力资本贬值影响机理,从四个替代路径的调节效应出发,确定合理的对策建议,扩展了生育选择研究的理论边界,增强理论的应用性。为精准识别生育选择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工具,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找到科学切入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负责人研究方向:人口结构与社会保障

负责人主要成果: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口预期寿命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代际人口结构均衡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咨政建议获辽宁省人社厅等部门采纳。

项目名称:基于大模型的因果推断方法及其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付连艳,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统计交叉科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经济与金融研究分会理事、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员和辽宁省数学会会员。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实证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政策的因果效应评估。科学正确地使用因果推断方法定量评估政策的因果效应,可以为科学施政和正确决策做出贡献。如果评估方法不准确,评估得出的效应往往易误解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会高估或低估了政策的因果效应,从而影响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大模型具有庞大的参数结构和复杂程度,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机器学习模型,能通过其强大的特征表示能力、泛化能力和强大分布式表示能力助力因果。本课题基于大模型,结合Rubin因果模型和计量结构模型思想,使用深度机器学习技术和图模型方法进一步研究因果推断方法及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负责人研究方向:因果推断;计量经济学;机器学习

负责人主要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级基金项目3项。曾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和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第三批沈阳市高层次人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SCI、SCI、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

项目名称: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与政策选择研究

省政府奖第七届-三等奖-刘志中

项目负责人简介:刘志中,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所所长。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者、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担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简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但随着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传统产业优势动力不足、外需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走向低迷,亟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摆脱传统生产力的束缚,形成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课题将探究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剖析高水平对外开放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系统构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

负责人研究方向:全球贸易治理与中国对外开放

负责人主要成果: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

项目名称:墓葬所见汉王朝对东北边疆的治理研究

负责人简介:孙丹玉,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考古学博士。目前主持省级、校级和横向课题共4项。主讲《秦汉考古》《北方民族考古》等本科课程,以及《战国秦汉考古专题》《秦汉考古与帝国文明》等研究生课程。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汉王朝对其东北边疆的开拓与经营,一直是其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影响了后世东北边疆经略,也对东北疆域轮廓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文献中有关汉王朝东北边疆治理的内容不多,主要记载了地方和民族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变迁,以及“移民实边”“屯田六部”等基本政策,但未记载这些治理措施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成效,这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本课题从发现数量最多、序列最完整、分布最广泛的汉墓材料入手,研究两汉东北地区的文化变迁,以此分析当时的人口构成、文化认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城址和长城遗迹的分布,研究当时东北地区郡县的设置和疆域的变迁,从而考察汉王朝对其东北边疆地区和东北边地民族的治理策略与成效,利用考古材料复原汉王朝东北边疆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帝国的过程。

负责人研究方向:战国秦汉考古、东北区域考古

负责人主要成果:目前已围绕该项目发表CSSCI论文2篇。

项目名称:松嫩平原旧石器文化遗存综合研究

张雪微

项目负责人简介:张雪微,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讲师。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获批项目依据近年来旧石器研究和古人类研究的热点课题“现代人类的起源、古人类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耦合关系”而拟定。项目选题立足于考古材料,聚焦于松嫩平原古人类行为演化的综合研究。以遗址内发现的石制品、动物遗存、骨制品和人类化石为研究对象对古人类的行为进行科学阐释。将区域内距今4万—1万年间的考古学文化置于年代学和古气候环境背景下,在文化生态视角下探讨旧石器时代的发展历程、机制与原因;并将该区域与东北亚地区该阶段遗存进行比较,宏观把握不同生态环境下文化变迁的地区差异和演变规律,从而科学阐释松嫩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该项目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松嫩平原在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亚史前人群的流动中的桥梁作用,区域内古环境的重建和区域气候的研究对于探讨东北地区史前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负责人研究方向:旧石器时代考古、东北史前考古

负责人主要成果:先后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Reports 》《Asian Archaeology》《人类学学报》《江汉考古》《中原文物》《边疆考古研究》《北方文物》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名称: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政策效应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华夏,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讲师,数量经济学博士,财政学博士后。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研究对象,从财政分权视角,遵循“政策评价—机制分析—政策优化”的研究逻辑,采用微宏观结合数据,利用前沿因果推断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从理论到实证对现有“央地”“省市县”间债务限额管理在“稳增长、防风险”两方面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价分析,并将与地方政府债务紧密关联的土地、资本、人力三要素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债务限额管理“稳增长、防风险”政策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探索以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即进一步发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与稳增长效应为终极目标的“央地”“省市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优化调整策略。本项目有助于动态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政策,解决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负责人研究方向:地方政府债务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贵州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拟出版专著一部。主持辽宁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一项、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一项、辽宁大学教改项目一项、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一项。

项目名称:清代报案史料整理与研究

刘泽达

项目负责人简介:刘泽达,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清代报案作为统治者打击报业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案件,其在不同阶段发生的频次、审案过程、处理结果等揭示了清代报刊事业萌生发展、遭遇管控再到脱离专制皇权的变化过程。本课题旨在通过挖掘清代史料中和报案相关的记载并加以梳理,厘清清代报案史料的范畴、任务,搜集、整理与报案相关的史料,全面勾勒清代报案史料的知识版图。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尝试描摹清代报案的整体面貌,阐释不同报案的源从、价值,归纳报案对时人媒介观念变迁特别是媒介观念法制化的影响,探究其对当下新闻法出台与建设的启迪,为清代新闻传播史乃至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起点。

负责人研究方向:新闻史、媒介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课题负责人从事清代新闻传播史的专门研究,特别是在清代报案领域有一定掌握,目前已在《新闻记者》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私利与公益:清末报案中的媒介观念变迁研究》。此外,课题负责人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改项目1项;参与新闻传播史领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

项目名称:共同富裕目标下优化再分配效应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结构调整研究

黎蔺娴

项目负责人简介:黎蔺娴,管理学博士,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统计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福利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与应用以及人口学前沿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经济研究》《财贸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专家,现为中国社会保障协会养老金分会理事、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青年研究员。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养老金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群体最多、基金规模最大、影响周期最长的重要制度,只有完善的养老金体系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老年生活需要,然而当前中国养老金体系却呈现“第一支柱一支独大,二三支柱发展严重滞后”的畸形格局。如何协调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再分配功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成为学界、政界热议的话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课题将共同富裕作为养老金第一,二、三层次结构比例调整的制度依据,采用人口预测、精算仿真和OLG模型,寻找人口结构性变化过程中再分配效应最大化的养老金体系结构参数,形成具体可行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结构优化方案,为实现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助力。

负责人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政策

负责人主要成果:在《经济研究》《社会保障研究》《Nutrients》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研究论文获《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度“十佳论文”,教学论文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2023年度优秀教学论文奖。主持辽宁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沈阳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研究院专项委托课题1项。

项目名称:“双碳”目标下我国环境不平等测度与政策优化研究

精修

项目负责人简介:杜明泽,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数学与统计学院师资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德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制政策、碳排放等。曾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APPLIED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现阶段,我国正值生态文明建设叠加双碳目标的攻坚期,追求环境资源分配的平等更是成为了当下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环境不平等是指,因权利或政策实施的不对等,使得部分群体丧失了人们之间权利的相同性,暴露于更多的环境污染之中。有效缓解环境不平等程度事关民生福祉,是社会公平正义与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本项目聚焦于环境不平等现象,从环境不平等的测度、环境不平等的地区与人群特征及其社会经济衍生影响、环境不平等的政策优化:环境规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途径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多维探讨,旨在为我国绿色经济转型中实现普惠性环境红利,探索我国环境公平长效机制,助推我国全民共享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负责人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负责人主要成果:课题负责人围绕绿色可持续主题先后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Applied Economics》《Economic Analysis andPolic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此外课题负责人主持辽宁大学人文社科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基金项目、吉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等多个可持续经济增长相关科研项目。

下一条:我校获批10项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关闭